憶・家炊

說到臘肉時,奶奶會憶起在家鄉的大水缸、河邊的大石頭,奶奶說,家鄉的氣候乾燥,臘肉很好風乾。但潮濕的臺灣,做臘肉是得看天的。我想起有記憶以來,每到臘八後,總有陣子房間外會掛著成串的臘肉與臘腸。曾嫌棄過臘肉讓我的房間充滿「臭味」,而今,再度回頭,才知道那個年節前的味道,是家的味道。(王子翎)


每次從外地回家,家中總是會準備一些傳統食物,這次回家吃到的是Abai (阿拜)。以前跟著祖父母在田裡製作趕鳥器,怕辛苦栽種的小米,被小鳥們吃得精光。收成後要先放在臼裡敲打、用腳踩將小米脫粒後,再以竹篩將雜質篩掉,最後將小米放進機器去殼幾次後,整個過程辛苦但有趣。而Abai則是將小米磨漿瀝乾後,加入麵粉揉製,最後再放入調味好的豬肉下水煮。每次回家吃到Abai就會感覺自己真的回家了,以前在田裡幫忙的回憶也在內餡裡,不斷回味。(杜善衡)


平常很少拍在家裡吃的食物,翻了相簿只有過年的照片這是我們奶奶家過年一定會吃的一道料理,從小到大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是地瓜粉,今年過年第一次查,它真的叫「蕃薯粉、芡蕃薯粉、兜前菜」雖然裡面有香菇我很不喜歡,但媽媽都會要求大家一定要吃一口,網路上說是象徵可以把錢黏過來,但我們家的說法是家人可以黏在一起。(Yi-ching Yang)


家的味道,是媽媽做的菜的味道,是親人相聚的味道。翻了翻手機相簿,找到了這張去年在家過生日的相片。由於在台唸大學,有三年沒在家過生日了,去年因疫情無法返台,終於得以和家人慶生。去年十月再次返台,直到現在已經半年多沒回家了,回想起當時在家慶生,爸爸一早就戴著口罩去生鮮市場購買食材,媽媽忙裡忙外地準備豐盛的生日大餐,表姐帶來了可愛的慶生蛋糕,親人們為我送上22歲的生日祝福,那是我久違的、難以忘懷的生日⋯⋯(黃凡)


家中除了日常鹹鹹的味道,也有甜甜的味道。
兒時自從吃過蛋糕、甜麵包、糖果後,就愛上甜甜的味道,每當我吵著要吃甜食時,媽媽總會買地瓜回來切成塊狀,並裹上已經調配好的地瓜粉和蛋液,下一秒,放入油鍋,茲茲波波茲茲波!眨眼之間金黃酥脆的地瓜條堆,就擺在我眼前。
哇~放入口中酥酥脆脆(雖然沒有綿綿滑滑),地瓜和油鍋的香氣直衝味蕾,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來,成為我在家中最常吃的甜食!
#香噴噴地瓜條
#健康自然有味道
#好吃到嚇嚇叫!(Wei Chen)


麻油腰子,小時候,媽媽會獨自一人遠從台中開車帶我們回嘉義外婆家。外婆每每端出這道菜餚,因為媽媽很喜歡吃。麻油煸薑片的香氣,混合在濃郁的酒裡,每一口湯都是大人的口味,小時候實在喝得不太習慣。腰子咬下的Q彈口感,和那因現炒才有的燙口溫度,現於台北的我,還是不時在有販賣麻油腰子的店家中,企圖找到這份回憶。有次回台中,媽媽問我想吃什麼,突然很想吃麻油腰子。「好啊!剛好幫妳補補身體。」媽媽說。不知道媽媽在煮這道菜時,心裡在想什麼?(Ruby Chen)


記得小時候的母親總是臥病在床 所有的家事 炊事 皆由父親和我們一手包辦 我們也很乖的不製造噪音 同學來家裡打電動 我們都很自然的把電視音量關掉 他們都嚇到 蛋炒飯是最簡單營養方便快速的食物 只加了蛋和玉米 可以快速的溫暖我們的胃 也讓媽媽對我們吃飯的擔心能夠減低(Yeh Yu-luen)


水煮蛋。記憶中小時候外婆帶我出去玩,都會煮很多很多水煮蛋,怕我餓,水煮蛋直接沾鹽吃。蛋黃很乾,但餓的時候又覺得一顆下就沒那麼餓了。在後來這兩三年中,爸爸每天起床都回煮好一家人的水煮蛋,煮著煮著煮出心得,蛋從冰箱拿出來後,放在常溫水裡煮,煮上八分鐘,撈起來就會是糖心蛋。(今天的糖心蛋被我吃了,放張示意圖)(張小鹿)

「爺爺~這怎麼做!教我!」生於民國20年的爺爺跟著親戚從湖北省來到台灣因為節儉的個性,爺爺的電鍋裡總是有著前一頓或前一天煮的料理。冷了、再加水加熱。他總會在我們至眷村找他時,給我們喝他煮的蓮藕湯、苦瓜湯、炒酸豆和小而美的獅子頭2017年時主動問爺爺怎麼做獅子頭,我們要學起來讓美味留傳......。你看那鍋料裡頭有絞肉、荸薺、蛋、太白粉......攪拌完後用手拍、甩,最後徒手捏起虎口大小的獅子頭,口感清爽、鬆軟單單一顆只需加熱之後便能食用去年爺爺離開,看著照片和曾經錄下的影像慢慢喚起這些料理的回憶......。(Yu-En Chang)


小時候,媽媽總是忙於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我,或是做菜給我吃,一直到長大以後,還是一樣,家讓我想起的味道,不在於一道道精緻美味豐富營養的菜餚。反而,是那個於鮮少的記憶中迸出,難得一起動手合力製作水餃的過程,從準備材料、桿麵皮、和肉餡、還有包的手法,最後變出了一個個小元寶,捏出一個個對家人身體健康的祝福。「這個水餃要多包一些菜喔!這樣才健康!」(Melody Babybaby)


家的味道,對我來說是阿婆的料理味道。(我也是台北客家人,舉手)
我不確定我有沒有辦法好好打完這篇分享,這是我從阿婆過世以來一直在逃避的痛,從味道來回憶過去,實在是很直接又很猛烈的連結方法呀...這次,選擇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來狠狠面對。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從幾乎餐餐外食改為每天下廚,於是每天要煮什麼變成我固定會思考的事項之一。前幾天在全聯架上看到這罐桔醬,竟順手的放入購物籃中,從來沒買過,只是不知怎麼的,好想念小時候吃的白斬雞沾桔醬醬油,想吃她親手包的粽子,想吃她煎的玉子燒,想吃她煮的四神湯,其實更想念的是,做菜的她...
或許,我想透過這罐桔醬找回與阿婆的一點點連結,即使瓶身上特別標註純手工百年古法研製,這味道與...老家廚房櫃子裡深處翻出來、苗栗阿姨婆送的、裸裝的玻璃瓶上面沒有任何標籤或到期日...那瓶,阿婆珍藏的桔醬的味道,一定不一樣。但打開瓶蓋緩緩將瓶口朝下,舉起手用力拍幾下瓶底,看著金黃色的液體流出,逐漸和接近黑色的醬油混在一起時,好像有那麼一瞬間,從嘴巴和鼻子滲出來的,與以前時光同步的味道。(Lee Yu Jung)


家的味道,是蕎麥麵的味道。
我週四去補習的時候總在旁邊的7-11解決晚餐,我常常買蕎麥麵。
某次爸爸來接我時問到"你今天晚餐吃什麼",我回答蕎麥麵之後,爸爸便開啟碎念模式跟我宣導健康的重要,我回:可是我還想買蕎麥麵當晚餐。結果週六午餐居然出現蕎麥麵這個新菜色!冰冰涼涼的的特調醬汁搭配著Q彈的麵條,不是從便利超商冷藏櫃拿出的那種冰冷感,而是一種家的味道,充滿了幸福的味道。(Elaine Hsu)


我家的味道!
我的母親因為腦瘤的原因,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我就知道要學會獨立煮東西,要照顧臥床的媽媽還有照顧自己,不能讓上班的爸爸擔心,自媽媽開刀前後算起,幼稚園的我,我開了生平第一次的瓦斯,煮了人生第一隻香雞城香腸,直到小學二年級前,下課後,我都是這樣在張羅自己,媽媽在臥床一年後,我終於吃到第一口媽媽煮的麵,這個味道至今不變,假日的早餐,都要叫媽媽煮這一味才甘願!(Lisa Tsai)


因出自總鋪師家庭的母親,在童年時晚餐總有來自母親的好手,長大之後回家時母親依然一桌好菜的等著我們回來,假就是所謂母親的味道吧。(廖唯琇 )


兒時的過年總要舟車勞頓的到國境之南,年節期間母親也總是在廚房中揮灑汗水的忙活。這一次過年,是留在台北的家中,簡單而愜意,依舊有著年節間媽媽擅長的涼拌大頭菜與小時候最期待的滷豆乾跟滷蛋。用我喜歡的餐具承接這些平凡卻吃不膩的味道,沒有大魚大肉、沒有傳統與汗水,是最喜歡的一頓年夜飯。(Lieben Tzou)


我以前很害怕吃豬腳,但2011年時出了一場車禍,我媽弄了整整一個月的豬腳麵線給我吃。變成現在在外面吃合菜,人家覺得太肥不敢吃的豬腳,全都會進我肚子裡(Hsinchang Tsai)

30那一年我都是在吳中區的金雞湖畔度過的。後半年的幾個月我頭髮都長的老長了也不願意剪,加上有自然捲實在有些不方便整理,小余問我怎麼就不理一理呢?當時瞎吹一些理由,說頭髮是我的日記不能說斷就斷什麼的,其實我就想回台北剪,從小區搭公交到虹橋機場,買張機票越過台灣海峽到桃園,再坐到熟悉的理髮店洗頭是一直放心裡想的事,當時想家啊。有天潘總管買了隻荷葉包雞來,說什麼讓我嚐嚐當地美食,我一看也是超市來的呀,那一餐真沒覺得什麼特別。然後今天看到這個展,嘴裡突然就想起了那隻雞的味道。(徐祥庭)


去年跟先生遠赴瑞典生活,兩個台灣胃吃不習慣這裡的食物,廚房就成了我們家最台的地方,或者我們可以說的更美一點:「她是一個場域,我們總在裡面創作。」地瓜球、綠豆椪、台式麵包、水餃、酸辣湯、炸雞排、雞肉飯、沙鍋魚頭、客家小炒等等,每次的料理都是一場現地製作,我們雖然努力地再現回憶,卻都做成了一道道的日常生活,為它們寫上一個個新的異國故事。我本來是一位住在台北的客家人,現在變成住在瑞典的超北漂客家。我喜歡吃媽媽做的客家小炒,這裡客家小炒的食材應該還算好取得,為了找芹菜,我在中東超市錯認一次巴西里(真的長好像啊!)也用過西洋芹,第三次才在線上亞超買到芹菜本人來炒,不過我最喜歡的乾魷魚就真的完全找不到了。身處異鄉異國,食材的正確性已經不是重點,促使我們起身尋找、料理食材的是對家的念想、味道的依賴,即使因地制宜用了莫名其妙的西洋芹入菜,吃到的也是我們在這裡對家常的飲食書寫。我們很常和台灣朋友一起做菜,不管是一人、兩人或是許多朋友一起,你/妳的食譜、我的經驗、他/她的調味,我們都可以在廚房共同做點什麼,用這裡的食材煮著熟悉的回憶做出最台的味道。(吳採瑄)


家的味道,就是團聚的味道。
在台灣的日子其實很少長時間和家人膩在一起,但是出國旅遊的時候就被迫必須得天天膩在一起XD,忘了這是哪一年,和家人一同出遊大阪的日子。
走完一整天的行程後,我們在旅店附近超市買了半價打折品,準備走回旅店一樓自己煮晚餐,有牛肉、豬肉、玉子燒、水蜜桃、牛奶、壽司等等,一起煮了豬肉白菜火鍋配煎牛排。
這一頓既不台式也不日式的晚餐,剛好恰恰反映了我對於家的味道,各式各樣情緒混雜在一起的味道,也許對別人來說是奇怪的組合,但卻是最適合我的料理。(陳亞馨)


孩子們回到阿嬤家,總會撒嬌阿嬤,請阿嬤做個蒸蛋。因為媽媽的蒸蛋總是少了一味,那是阿嬤的獨特味道。
疫情期間無法回娘家,找出醬油權充一下...媽媽的金蘭醬油與打蛋的手勢就是不一樣的重點...,也許晚餐就可來碗...蒸蛋!(謝五玲)


記得小時候回奶奶家最期待的就是這一鍋滷肉,美味的滷汁淋在飯上,再加上可口入味的滷蛋,真的可以再多吃一碗飯呢!就算現在比較常外食後,吃了再多家的滷肉,真的都比不上奶奶的味道。不過年邁的奶奶現在已經無法再下廚,還好剛開始學習烹飪時,第一道就先請教奶奶的滷肉秘方,現在換我可以滷給奶奶吃,也希望這美好的味道可以一直被傳承下去
不過在找照片時,才發現我似乎沒有認真拍過這一鍋滷肉呢!每次都迫不及待的要趕快吃完,所以找不到清楚的照片⋯⋯(張婷翔)


最喜歡的料理是家裡煎的鹽漬鮭魚!魚料理在外面很少見,也很少吃到好吃的,連學校營養午餐的魚都是不知所以的那種,所以要吃到好吃的魚料理只能在家裡吃。我們家在煎魚之前都會在魚肉灑上鹽巴及調味粉醃漬,白白的鹽就像一種神奇魔粉,輕輕灑下就可以讓魚肉變美味!自己搬出來之後回家的次數減少了,久久回家一次都會特別想念家中的鮭魚。雖然也曾嘗試想要自己復刻,但總覺得還是少了一味,那應該就是爸媽手藝的味道吧!(謝均平)


最近天氣越來越悶熱,讓我想起了這個食物,「麻薏湯」。
聽說這是中部人特有的消暑聖品,我出去讀書後才知道這件事,所以對我來說,若能喝上一碗麻薏湯,就表示我真的回到家了。

麻薏的處理超級麻煩,之前曾跟著媽媽做過幾次這道料理,常常一用就是半天過去了,我後來都說,我願意花錢買時間,因為真的太耗時又耗工了,用完葉子手指縫還要綠三天。
麻薏需要先揀葉,然後把葉子上粗的纖維撕掉,接著不斷的搓揉,去除黏液及苦汁,不然到時候喝起來會很澀。煮的時候一般會加入番薯與小魚乾,有些人會另外勾芡,但因為麻薏本身就有點黏稠度了,所以我家比較少再勾芡。最後用中小火等到湯滾了,加點鹽巴,一鍋麻薏湯就大功告成了。
麻薏的吃法很特別,它雖然是鹹湯,但很適合冰冰的吃。像我就喜歡喝冰的,而阿公阿嬤覺得它熱熱的比較好喝。有些人甚至會淋在白飯上吃,聽說很消暑,但我還沒試過。因為我一直想不透一件事,就是它既然是消暑聖品,不應該就是要冰冰的喝才爽嗎?怎麼會喝熱的呢?哈哈哈,希望未來某天,我能懂得欣賞熱的麻薏湯。
(因為疫情困在台北,所以放上網路找來的示意圖代替,同時祈禱疫情快快降溫)(施伶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榮譽國民之家
2021《義家藝館》策展團隊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